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

  • 高句丽壁画中伏羲女娲图体现的高句丽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管延江;

    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伏羲手持金乌,代表天和阳;女娲手持蟾蜍,代表地和阴。而在中原壁画及画像砖等文物中,伏羲女娲大多手持规和矩,规代表圆形的天空和男性的阳性特质,象征着宇宙的广阔和生命的循环;矩代表方形的大地和女性的阴性特质,象征着稳定和秩序。高句丽自诩为高辛氏的后裔,在与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自然而然地将伏羲女娲当作民族图腾,伏羲女娲遂出现在壁画等文物之中。高句丽文物中的伏羲女娲与中原文化一样,不仅仅是古代神话中的创世人物,它们还被赋予了高句丽特有的文化色彩和审美观念。这种独特之处在于高句丽人在吸收并继承了中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2025年09期 v.46;No.36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国学界高句丽壁画研究现状与评述

    王旭;遇姝;

    作为高句丽文物和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高句丽壁画,是研究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对象。从中国学界高句丽壁画研究历程、壁画墓分期、壁画专题研究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壁画研究成果现状,可以发现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的规律与趋势,进一步反思研究方法与不足,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史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2025年09期 v.46;No.366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渤海国遣日本常使、泛使制度新论

    孙佳;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提出以常使、泛使两种交聘制度的使者类型来解析渤海国遣日本使制度。“常使”和“泛使”并不是使者的具体称谓,而是用以表达使者的出使性质。告哀与告即位使是渤海国派遣去日本的常使,具有定例性,肩负着告旧王之哀、新王即立以及延续邦交的职责。通过阐释常使的建制轨迹与衍生逻辑,再次明确了渤海国向唐朝称臣朝贡、与日本平等交往的关系发展实态,同时依据其运行模式进行反向推演与考察,进一步补充了渤唐关系问题的相关研究。因事而遣的使者是渤海国派遣去日本的泛使,派出时间未有定制。泛使可划分为送使、通聘使、偶发性使者三种类型。通过探讨送使的形成与废止、通聘使的变化及特点、偶发性使者的衍生和原因,明晰了这三类泛使派遣所受到的多重影响因素,以及在渤日交往的各个阶段所展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2025年09期 v.46;No.366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城第3号佛寺址调查研究

    孙海静;朱春雨;王永奇;

    以往,渤海国上京城佛寺址被编号为1~9号,其中第3号佛寺址,过去仅对寺院内一处正殿址开展过调查、发掘工作,在寺院内虽发现了舍利函及随葬品等相关遗物,但对于其寺院范围、布局以及正殿址的附属结构,人们都缺乏清晰的认知。2022年以来,为配合《渤海国上京城佛寺址》专项课题研究与大遗址保护工作,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辽上京城内佛寺址展开调查,确认上京城分布有13处佛寺址,还界定了部分佛寺院落址范围,新发现多处建筑基址及相关遗物。该文仅围绕13处佛寺院落址中的第3号佛寺址,对本阶段及以往的调查研究成果予以论述。通过调查,初步明确了第3号佛寺址范围,新发现寺院山门址及主院第一进庭院东廊庑、西廊庑、西配殿等附属建筑基址。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初步明晰主院第一进庭院址基本布局是由正殿及其东廊庑、西廊庑、西配殿、舍利塔、1号建筑基址、庭院广场等附属建筑单元组成的廊院式庭院建筑格局;同时,对该正殿形制、渊源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首次提出舍利函伴出随葬品中女性饰品的发现,这证明第3号、第13号佛寺寺院均有比丘尼常住的可能性。

    2025年09期 v.46;No.366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语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老舍作品语言中的偏正、附加式状态词——基于250万字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

    聂志平;

    该文发现,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250万字中文小说中有XA、Axy、Axyz、ABxy和“A里AB/BC/BA”五类偏正、附加式状态词,分析这些类型状态词的语义结构、语义色彩和句法功能,认为三音节及以上状态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其次是作谓语,不作主语,很少作宾语;并对三音节及以上状态词进行词语释义说明,指出三音节非儿化形式及四音节状态词含有贬义色彩。

    2025年09期 v.46;No.366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作格化的语篇效应研究——以语境重塑为视角

    张小红;

    作格化是一种把受事提至句首并取代施事充当句子主语、把及物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的句法实现,结果是谓语动词不再受控于句子主语,而是受控于言者。作格化是言者意志干预的结果,言者对受评事件提供不同的经验识解和观察路径,把希望对方关注的东西凸显出来。在话语交际中,作格化不只是一种句法操作,而是一种语言策略,更是一种语篇意象营造的手段,可以帮助言者达到重塑语境、增加话语应景性、提高话语语用层级、提升语篇效应的目的。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语境重塑为视角研究作格化是对作格研究的一种新探索。

    2025年09期 v.46;No.36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诗词美学研究

  • 朝鲜士祸与李朝汉诗创作之转向——士人生态环境下对16-17世纪朝鲜诗歌的省察

    徐栋梁;

    朝鲜燕山君(1476—1506)至明宗(1534—1567)期间,士林派与勋旧派之间的权力争斗日趋激烈,直接导致了“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己卯士祸”“乙巳士祸”这四次对朝鲜政坛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事件。持续的政治清洗不仅加剧了士林的思想分化与性理学内省变革,更直接促成了诗坛格局的重构:主导一时的“海东江西派”逐渐式微,标举盛唐的“三唐诗人”群体崛起成为主流。这一转向深刻体现在汉诗创作的多个维度,包括题材选择的拓展、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及诗歌理论的自觉构建,标志着朝鲜汉诗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走向了更为丰富和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2025年09期 v.46;No.366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陶渊明个性中的通达与执着

    张荣波;朱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形象始终笼罩着一层理想主义色彩。人们常以“隐逸诗人”的标签概括其精神特质,却往往忽视其人格中通达与执着的矛盾统一。两种看似对立的性格特质,实则构成了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完整图景:通达让他以平视的姿态与世俗和解,执着则赋予他超拔流俗的精神高度。两者融而为一,陶渊明既展现出令人亲近的烟火气,又树立起令人仰望的品格丰碑。探讨陶渊明在思想观念、生死观念、交友观念、子女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诸方面的通达表现,以及其维护自我人格操守时不肯通融的执着态度,有助于人们理解他何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既让人倍感亲切,又令人无比景仰的文化符号。

    2025年09期 v.46;No.366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自由观生成发展的四个阶段爬梳

    孟婷;马尧;

    马克思自由观历经思想萌芽、视野转向、立场确立和理论成熟四个阶段。马克思从关注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转向关注现实的人的自由,并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将自由界定为遵循客观必然性基础上人类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彰显与创造性发挥。马克思突破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思辨的自由观,将人的自由发展嵌入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性框架中,以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将人的自由发展诠释为不断摆脱束缚、累积自由因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立足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对自由本质的重新审视,实现了从抽象精神世界到现实实践领域的转向,从个人自我意识的解放到追求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跃迁。

    2025年09期 v.46;No.366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法家思想对秦汉监察制度建构的影响及对新时代的启示

    徐铭;彭凤莲;

    为给新时代监察制度构建提供历史性经验,该文围绕法家思想对秦汉监察制度的影响及现代启示展开研究。在思想发展与制度变迁关联上,秦朝法家思想发展并影响监察制度使其初具体系,汉朝儒法融合促使监察制度成熟,二者呈平行促进关系。影响方面,先秦及秦朝法家性恶论和集权思想推动监察制度构建,但运行时因严刑峻法、皇权集中导致有弊端存在;汉朝法家实用主义等理念使监察制度构建与运行更完善高效。利弊分析表明,法家思想对监察制度有法治、公平等积极影响,也存在严刑峻法、权力集中等弊端。新时代启示:加强监察人员教育,融合人与法在监察中的作用;完善内外部监督与领导体制;开展多元监察,借鉴“法与时转”精神,为现代监察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指导。

    2025年09期 v.46;No.366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管理研究

  • 物流配送体系协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杨莉;

    物流配送体系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探究两者的内在联系,研究以江西省2014—2023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CRITIC权重法,构建了区域物流配送子系统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子系统指标体系,实证了两者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两者耦合度接近1.000,呈现阶梯式升级态势,依次经历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最终在2023年达到优质协调。这反映出区域物流配送体系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深度耦合关系,且随着经济发展,其协同作用不断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区域经济与物流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9期 v.46;No.366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结合Spark分布式框架与GMM聚类算法的农业经济数据处理系统

    马秋芳;

    为了对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数据进行准确处理和分析,此次研究将Spark分布式框架和高斯混合模型进行结合,提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性能,研究对该处理方法的数据分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农作物生产数据、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和农业贸易数据进行分类时,其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7.98%、97.85%、97.68%和97.70%,分类准确率较高;利用该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时,其处理耗时均低于3分钟。由上述结果可知,研究提出的农业经济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和准确处理。

    2025年09期 v.46;No.366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智能技术的社区养老服务优化策略研究

    李婧;

    该文探讨了基于智能技术的社区养老服务优化策略。通过调研分析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评估智能技术在健康监测、安全保障和社交互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提出整合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服务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强化智能安全保障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等策略,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6;No.366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化·传播学研究

  • 智媒体时代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范式

    李珂玮;

    随着智媒体渐趋重构国际传播生态,中国故事将以更加多元性的范式实现媒体与智能化的融合。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应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把握时代节奏,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培养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知情者与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第一课堂,完善文化与国情课程体系;运用智能科技赋能第二课堂;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避免语言文化误读;激活新媒体传播势能,打造“复调式”国际传播新范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中国故事的持续优化与反馈。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感召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向世界叙述中国故事,有利于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2025年09期 v.46;No.36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再生产数字化转型探赜:空间、主体与叙事重构

    秦初阳;张荣;

    新质生产力强调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是其核心驱动力。基于现实场域的文化再生产在面临数字技术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再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从学理上给予其支撑;聚焦文化再生产的场域、主体惯习、叙事模式,辨明其在数字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提出重构路径,包括虚拟文化空间与物理文化空间的协同、文化主体具身与虚拟的耦合、叙事模式的体验模态及界面化转向。该研究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审视文化再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深化对工具理性的认知,推动数字社会文化再生产逻辑的重构,从而为促进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6;No.36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设计人类学视角下皖南非遗鱼灯艺术符号解读与文创产品设计

    闫丹丹;张志贤;

    皖南非遗鱼灯,以其独特的形态结构、鲜明的色彩图案和质朴的材质肌理,诠释着皖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该文在设计人类学的视角下,深入剖析了皖南鱼灯艺术符号的含义,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祈福辟邪、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丰富艺术主题,并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探索中,强调深度把握文化整体观与相对性,结合设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指导文创设计,确保皖南鱼灯文创设计既尊重传统又融入现代;均衡考量鱼灯文创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追求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采用多元主体协同的参与式设计方法,集思广益共同推动设计创新;遵循用户体验驱动的设计迭代策略,确保产品贴合用户需求以提升市场竞争力。该研究旨在应对当前皖南鱼灯面临的保护与发展双重困境,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皖南鱼灯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实现皖南鱼灯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2025年09期 v.46;No.36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化不可译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翻译补偿——以徽文化传播中的徽菜法译为例

    钱培培;鲁萍;

    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空缺,翻译实践中主要表现在文化要素缺失、文化解码存在误差、文化价值理念冲突等方面。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减小文化不可译性的影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此,该研究立足人工智能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以徽菜法译为例,从深入挖掘文化因素、完善特色词汇翻译、开展跨文化比较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翻译补偿的实践路径。通过优化人工智能算法,设定翻译补偿规则,统筹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提高徽菜法译的忠实度、准确度、流畅度,有效消除文化不可译性对翻译的影响,为促进徽文化外宣传播助力。

    2025年09期 v.46;No.366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教学研究

  • 交往行动理论视角下的丹麦幼儿园纪律教育研究——三种实践类型分析与策略应用

    车雪莲;孙晓轲;王玉梅;

    丹麦学前教育中的纪律教育不仅关注秩序维持,更注重引导儿童形成社会规范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旨在培育具备自律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的儿童形象。该文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聚焦丹麦三所主要幼儿教育机构,通过课堂观察、视频资料与教师访谈,分析了三种主要的纪律教育实践类型:社会支持性、协调性与民主性纪律教育。这三种实践强调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协商,以语言理解与情感共鸣取代传统的强制性管控,减少纪律执行中的行为压制倾向。研究发现,此类交往导向的纪律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主动内化社会规则,发展自主性、同理心及道德责任感。该研究为构建兼顾规则引导与儿童个体发展的学前纪律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现实路径。

    2025年09期 v.46;No.366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价值内涵、观念重塑与回归路径探索

    陈燕平;徐晓明;邓秀利;姜玮;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承载着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使命。该文揭示了劳动教育实践内涵历经“生命本质—军事化雏形—外延异化—归本重塑”的演进逻辑,指出劳动教育实践需突破四大认知误区:将其简单等同于纯粹劳动锻炼、体力型技术劳动、功利主义教育工具和高校自身劳育任务。该文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回归的五个路径: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观;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内容;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体系;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评价考核机制。唯有通过系统性重塑,方能实现劳动教育实践从形式化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09期 v.46;No.366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严秋;蔡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推动小语种教育发生系统性变革。该文立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背景,重新审视和定位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并尝试构建“人机协同”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小语种人才培养应实现从以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向以“高阶能力”培养为核心转型,重点提升深层语义分析能力、情境化语用能力,以及审辨性与创造性思维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尚难替代的能力。要构建“人机协同”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新模式,首先,应构建“数智赋能”的个性化精准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学设计、虚拟语境创设和资源生成等方面的作用,缓解小语种教学资源匮乏与真实交际语境缺失的现实难题。其次,应建立基于学习者学习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的“数智融合”评价机制,实现对学习者学业的智能辅助评价与教师专业研判的有机结合。最后,应辩证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局限,科学整合其功能,以构建人机优势互补的新型教育生态,为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创新性思路。

    2025年09期 v.46;No.366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第十八届全国高句丽渤海研究学术研讨会——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多维探索

    董健;

    <正>2025年9月6日至7日,第十八届全国高句丽渤海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通化师范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高句丽渤海研究”为主题,由通化师范学院主办,高句丽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百余位学者参会,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涵盖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文化遗产、民族关系等多个领域。会议期间同步举行了通化师范学院“边疆研究院”以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联合共建的“高句丽与东北边疆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高句丽壁画艺术馆”开馆启幕活动,通过学术研讨与文化展示的有机结合,彰显了高句丽渤海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09期 v.46;No.366 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