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珂玮;
随着智媒体渐趋重构国际传播生态,中国故事将以更加多元性的范式实现媒体与智能化的融合。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应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把握时代节奏,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培养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知情者与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第一课堂,完善文化与国情课程体系;运用智能科技赋能第二课堂;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避免语言文化误读;激活新媒体传播势能,打造“复调式”国际传播新范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中国故事的持续优化与反馈。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感召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向世界叙述中国故事,有利于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2025年09期 v.46;No.36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秦初阳;张荣;
新质生产力强调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是其核心驱动力。基于现实场域的文化再生产在面临数字技术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再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从学理上给予其支撑;聚焦文化再生产的场域、主体惯习、叙事模式,辨明其在数字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提出重构路径,包括虚拟文化空间与物理文化空间的协同、文化主体具身与虚拟的耦合、叙事模式的体验模态及界面化转向。该研究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审视文化再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深化对工具理性的认知,推动数字社会文化再生产逻辑的重构,从而为促进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6;No.36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闫丹丹;张志贤;
皖南非遗鱼灯,以其独特的形态结构、鲜明的色彩图案和质朴的材质肌理,诠释着皖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该文在设计人类学的视角下,深入剖析了皖南鱼灯艺术符号的含义,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祈福辟邪、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丰富艺术主题,并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探索中,强调深度把握文化整体观与相对性,结合设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指导文创设计,确保皖南鱼灯文创设计既尊重传统又融入现代;均衡考量鱼灯文创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追求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采用多元主体协同的参与式设计方法,集思广益共同推动设计创新;遵循用户体验驱动的设计迭代策略,确保产品贴合用户需求以提升市场竞争力。该研究旨在应对当前皖南鱼灯面临的保护与发展双重困境,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皖南鱼灯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实现皖南鱼灯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2025年09期 v.46;No.36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钱培培;鲁萍;
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空缺,翻译实践中主要表现在文化要素缺失、文化解码存在误差、文化价值理念冲突等方面。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减小文化不可译性的影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此,该研究立足人工智能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以徽菜法译为例,从深入挖掘文化因素、完善特色词汇翻译、开展跨文化比较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翻译补偿的实践路径。通过优化人工智能算法,设定翻译补偿规则,统筹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提高徽菜法译的忠实度、准确度、流畅度,有效消除文化不可译性对翻译的影响,为促进徽文化外宣传播助力。
2025年09期 v.46;No.366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